雷立柏:为什么中国学生应该学习拉丁语?

1) 更好地理解及分析欧洲语言,尤其是英语的单字。口语英语50-60%的单字有拉丁语词根,书面英语70-80%的单字有拉丁语词根。比如用英语的science(“科学”)来自拉丁语的scire(“知道”),英语的progress(“进步”)来自拉丁语的progredior(“迈进”)。
2) 掌握汉语中的外来语。一些欧洲来的翻译家(比如利玛窦、艾儒略、利类思)在第17世纪开始将一些拉丁语的文献译成汉语,而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复合词,这样开始塑造现代汉语的部分术语,如“人类”、“行为”、“选择”、“错误”等词来自那个时代。在19、20世纪非常多西方语言的文献被译成汉语,又有很多有拉丁语词根的概念成了现代汉语的单字(即上面说的“科学”、“进步”等等)。
3) 理解英语词及汉语词的象征意义或寓意。比如汉语的“母校”来自拉丁语的alma mater(“伟大的母亲”,可以指一个学校)。“母语”来自拉丁语的lingua materna。现代汉语有“热爱”一词,但《四书五经》中并没有“热爱”一词。“热爱”,即英语的ardent love来自拉丁语的ardenter amare(“热切的爱慕”)。
4) 澄清思想概念,提高思维的逻辑性。拉丁语语法的规律性影响了欧洲各国的语言。有规律的语言也能创造清楚的、逻辑的思维。比如单数复数、主动被动、现在时和过去时之间的差别在学术文献中应该受到清楚的表达。现代汉语的表达仍然在某些方面忽略这些细节,比如英语的复数词Chinese languages经常被译为“中国语言”,这样容易被理解为(单数的)“汉语”。学习拉丁语语法能提高汉语的翻译水平。
5) 更深入了解西方人的思想。与汉语成语一样,拉丁语成语和俗语也表达人们的感受、思想和世界观。拉丁语的成语影响了英语、法语、德语等欧洲语言的成语。很多拉丁语成语也涉及法律、伦理学或宗教思想。了解拉丁成语就能品尝原汁源味的西方文化。
6) 能够分析许多西方人名和地名。很多西方人名地名来自一些拉丁语、希腊语或希伯来语的单字,比如“桑塔纳”来自Sancta Anna(“圣亚纳”),“沃尔沃”来自Volvo(“我在转动”),“慕尼黑”来自monachus(“隐修士”)等等。
7) 认识欧洲的经典。欧洲文化建立在某些“经典著作”的基础上,而这些经典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,大多是以希腊语或拉丁语写成的。影响最大的经典是犹太人的《圣经》,它的原文是古希伯来语(《旧约》)和古希腊语(《新约》),但最有影响的版本是拉丁语的译本。如果想理解西方传统文化就必须研究这些经典著作,应该学习原文。
8) 更好理解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对话。“中西思想交流”意味着中国的经典被译成外语,而西方的经典被译成汉语。这种交流和对话是在17世纪开始的,当时有利玛窦、艾儒略、阳玛诺、利类思等学者将中国的经典译成拉丁语,将拉丁语的经典译成汉语。研究中西交流史必须考虑到这些翻译著作在中国和西方的影响。
9) 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概念的历史演变。比如,拉丁语的modernus(“摩登”)来自modo(“刚刚”、“不久前”),而在公元500年已经有罗马人使用“摩登”这个词。中世纪的西方人也使用它,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每天能听到“现代”、“现代化”这样的词。然而,在这1500年的过程中,“摩登”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呢?拉丁语是这类思想史问题的钥匙。
10) 第十个理由是最重要的,也是范围最广的:中国大学生应该学习拉丁语因为他们要走入一些新的研究领域,如比较文学(comparative literature)、古典语文学(classical philology)、教父学研究(patristic studies)、罗马法(Roman law)、中世纪法律史(history of medieval law)、中世纪历史、哲学和文学(medieval history, philosophy, and literature)、基督宗教历史(history of Christianity)、圣经学(biblical studies)、基督宗教神学(theology)、比较语言学(comparative linguistics)等等。这一些研究领域在20世纪的中国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,其中一个原因是:走入这些学科的领域都需要掌握拉丁语。